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乡镇生态扶贫调研报告

时间:2024-03-27 20:29:23
乡镇生态扶贫调研报告[本文共2409字]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unrising”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生态扶贫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扶贫工作,筑牢山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按照镇党委统一安排部署,镇党政综合办、林工站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就我镇生态扶贫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石哈河镇位于巴彦淖尔市最东端,为阴山北麓丘陵半农半牧地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曾是这里的代名词,也是多年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25户2075人。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精准扶贫,石哈河镇始终把生态扶贫作为最大的基础工程和民生项目来抓,二十年如一日,充分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自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镇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8.49万亩,2000年-2006年,累计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52.49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86万亩、荒山荒地还林36.63万亩、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22.14万亩;2015年-2017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6万亩,2505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87户)共享生态建设政策红利。退耕还林绿了荒山富了百姓,2018年被巴彦淖尔市林业局评为全市绿化造林先进集体,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夯实了发展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推进退耕还林,持续释放“绿色红利”。鉴于我镇干旱少雨、环境恶劣、土地产出率低、贫困问题突出等原因,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我镇以增加林草植被覆盖率、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中心,构建“农民自愿、村委组织、政府引导、统筹规划、规模实施”的体制机制,在上级林草部门的指导下,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在退耕地上安排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柠条种植,不但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加大管护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了确保退耕还林项目能够“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镇党委政府坚持“一分种植、九分管护”的原则,按照全国林地“一张图”要求,将退耕还林项目区和地方公益林按村组划分为87个责任管护区,各村委公益林聘用、录用护林员,按其管护范围、面积、难易程度确定护林员数量,共聘用415名护林员。严格执行《石哈河镇护林员管理办法》,加强退耕还林项目区管护工作,严格护林员管理考核,推进项目区禁牧工作,切实巩固造林成果,提升绿肺功能。严格执行禁牧政策,划分护林员责任区,发现偷牧者,同时处罚偷牧者和护林员。

(三)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绿色发展。利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培育发展温室蔬菜产业。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实际,在充分考察调研、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为引领,因地制宜将温室蔬菜逐步打造成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富农产业。近年来,共建成巴宏塔、赵堡壕等集中连片100座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园区5处,设施农业规模1911座。2019年发展温室芦笋种植60亩,亩产达到450斤,每斤售价14元,亩均效益达6300元,与北京新发地经销商达成稳定销售合作关系。2020年,新增芦笋种植100亩,总种植面积达160亩,推行统一育苗、统一机械、统一定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提高种植品质和收益,打造巴彦淖尔市最大的设施农业芦笋种植基地。通过园区务工和村集体经济分红,带动贫困户153户、293人。二是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镇党委、政府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结合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养殖棚圈建设项目,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推进肉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累计新建标准化养殖棚圈3713座,培育发展标准化养殖场2处、舍饲精养户3000余户。通过限牧精养,牧业年度牲畜存栏稳定在60万头(只)左右,牲畜年出栏30万头(只),并实现了肉羊养殖“两年三茬产羔、四季均衡出栏”的目标。同时,通过“贫困户点菜、政府买单”到户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带动158户34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肉羊养殖产业发展,人均纯收入达到20301元,极大推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三是推进万亩节水高效示范种植园区建设。退耕还林项目的有力实施,极大改变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也为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好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文章,镇党委、政府在广泛调研摸底、试验示范与外出洽谈合作的基础上,建设全镇万亩节水高效示范种植园,种植“张杂谷”谷子5500亩、甜糯特用玉米2000亩、蔬菜生产育种4215亩,实现亩均节水300立方米、收入突破2000元,与当地种植玉米相比,实现节水三分之二、效益翻三番,对极为干旱缺水的石哈河地区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农养牧的新路。四是建设高产稳产坝头地。我镇现有旱作农业耕地31万亩,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保留20万亩土层较厚、地力较好、地势平缓的旱作耕地,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设高产稳产坝头地,实行压青地轮歇种植,引进抗旱耐寒、高产优质的旱作农业品种试验示范,对本地道地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实现了产量增加50%,品质大幅提升的目标。

(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劳动力就地就业。退耕还林工程使得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全面参与到造林绿化、补植补造和林草保护等生态建设中。通过就地就近组织贫困农户参与林业生态建设,让广大贫困农户在实施中通过从事护林员等具体得到工资性收入,带动一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以来,我镇共纳入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范围22.14万亩,2017年聘用87名有劳力的贫困户担任护林员(每年每人2000元左右管护工资),2018年聘用贫困户67人(每年发放2000元左右管护工资),2019年聘用贫困户33人(每年每人4800元左右管护工资),2020年贫困户31人(每年每人7400元左右管护工资),为有劳力的贫困户创造稳定收入来源。

三、主要成效

经济效益:退耕还林造福农民,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我镇农民累计享受退耕还林补贴3.892亿元,户均31230元;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优先为187户贫困户退耕3386.7亩,发放退耕还林补贴共计225.648万元;2019年以来,累计为357户贫困户落实国家级公益林效益补偿24.84万元(11038.1亩)。

生态效益:退耕还林项目不仅惠及广大农户,而且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加速了石哈河地区植被恢复速度,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达到25%,使得山旱区生态急剧恶化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十年九旱”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小气候环境正在加速形成,大风沙尘天气明显减少,降水量显著增加,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正逐步形成。

社会效益:退耕之后,74%的户籍人口外出务工就业,为当地常住人口退出了发展空间,当地农民更多地可以从事种养殖业,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的重要性,参与退耕还林和其他生态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乡镇生态扶贫调研报告[本文共240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