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学反思(精选3篇)

时间:2024-05-03 02:11:13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学反思(精选3篇)[本文共5129字]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星球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五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的内容,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课堂设计以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三、教学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师生一直注重的是背、记和考前突击,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怎样背,记什么的问题,考试过后什么都忘了,最终学生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联系生活,而这与我们的教学宗旨恰恰是相违背的。

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 “实”,生活中地理的 “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 我利用PPT展示了丽江古城的四张图片,解释丽江古城从一个小小的聚落发展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引出课题。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学生没有想到,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直接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1、在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设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还是农村好?”的讨论,还有在让学生进行聚落选址,选择甲地还是乙地,还是丙地。且讨论的时间过于太长,而且两者之间间隔不是很长

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有效性考虑不周。例如对有些材料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到是否和本课题有关

3、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新意,对材料的使用上还缺乏深度的挖掘,对教材还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两节课,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需要长期的不断努力、不断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而博发”的过程。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学反思2

这节是人教版的义务教育,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之后,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什么是聚落”、“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标对于《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结合本节的学习,说说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要求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自由空间,鼓励学生睁大眼睛,激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在观察中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在体验中感悟地理知识的学科魅力,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部分内容属于人文地理的范畴,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太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就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我首先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自己现有的教学经验,认为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需求的。于是,我不再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堂,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图片,来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活”的地理,生活中“真”的地理,感受生活中地理的 “实”,生活中地理的 “广”,在引入新课这一环节, 我利用PPT展示了乡村和城市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后说出人类的居住地大致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从而引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已见。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我再进行点拔。但实际授课时,我怕会用较多的时间就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说出两种景观的差别,我也没有给与很好的引导。现在想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1.在授课过程中有些问题的设置存在不足,如“城市好,还是农村好?”的讨论,还有在让学生进行聚落选址,选择甲地还是乙地,还是丙地。且讨论的时间不是太长,学生不能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2.在教学过程中,我说的内容太多,比如聚落的形态,我直接给出图片让学生了解了答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3.在讲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让学生补充有还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但是在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的体现这一点;

4.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处理同步中相应的练习题,应该留有一部分时间处理习题,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较难的练习题;

5.在讲课快结束的时候放的音乐声音稍微有点大,其实可以不要音乐;

6.在教学设计方面缺乏新意,对材料的使用上还缺乏深度的挖掘,对教材还是缺乏一定研究和理解。

虽然这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我感觉本节课的效果较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回答问题也很活跃,比较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精读精研,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始终以学生为主,上好每一节课。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

情境

 

视频导入:

1、播放视频:美国航天局拍摄的地球夜景视频

2、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时而星星点点,时而簇拥成团有亮光的地方是什么?

有亮光的地方是我们人类的聚居地。

3、人类的聚居地会有哪些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为什么代表人类聚居地的亮光会在一些地方簇拥在一起,在有极光的极地却没有亮光?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集地——聚落。

 

1、学生观看视频,认真分析所看到的地理事物。

 

 

 

2、回答问题:城市。

 

基础

自学

 

城市

乡村

 

1、课件展示聚落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将聚落分类。通过看到的景观图片将聚落分成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3、教师提问: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区别?

4、基于学生的答案总结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1、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聚落图片。观察聚落的不同。

 

2、自学课本P81页图文资料,分析城市聚落的乡村聚落的不同。

 

3、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探究

提高

 

 

 

 

 

 

 

 

 

 

 


 

 

 

 

 

 

 

活动一、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展示  材料一   展示图片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材料一,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

2)    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

2、展示  材料二   神秘材料

第二个材料比较神秘,因为材料的来源在我们身边。我们采访一个身边的陕北同学。大家说,采访谁?

以前陕北的神木县,府谷县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而如今,神木县和府谷县双双进入了全国百强县,你认为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什么? 

3、展示 材料三   阅读图片

第三个材料,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为贯通太平洋及大西洋两洋的交通孔道,素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称,其在经济及军事上的重要性不可言喻,也因此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巴拿马发展成为世界交通要津、及中南美洲之重要商业与金融中心。

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跟聚落的发展也有关系?

4、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当然,有些时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响到了聚落的发展。

探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影响聚落分布。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一些自然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者河口、沿海地区聚落相对集中(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高山荒漠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很少甚至没有聚落。

2、影响聚落形态。聚落的形态。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可能是团块状的,在一些山麓,河谷,可能会形成条带状的聚落。

活动二、探究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1、展示一组特色的民居,包括高脚屋、西亚民居、窑洞、尖顶瓦屋、冰屋。

2、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这些特色民居的位置,分析出原因。

3、总结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其实这些建筑巧夺天工,一方面得益于我们人类聪明睿智,更多的是环境给我们的指导。环境影响聚落,聚落适应环境。聚落因环境各有千秋,环境因聚落多姿多彩。

聚落和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起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活动一

 

1、学生阅读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2、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城市。

 

 

 

  3、学生思考神木县的巨变影响因素是什么。

 

 

 

 

 

 

 

  4、学生通过分析巴拿马运河材料判断出交通同样影响聚落发展。

 

 

 

 

 

 

 

  5、学生通过三个材料的分析结果,总结出影响聚落形成于发展的有利条件。

 

 

 

 

 

 

 

 

 

 

 

 6、讨论思考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将高脚屋、西亚民居、窑洞、尖顶瓦屋、冰屋在地图上分布的位置标示出来,并讨论出原因。

回归

生活

 

 

1、展示世界遗产聚落风采图片集。

2、解读图片集。很多的聚落已经超越了人类聚居地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为了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很多聚落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以及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等。

3、引入丽江古城,并引导讨论。其中丽江古城是199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它的古城街道全由五彩石铺成,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有潺潺的流水,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形成了“家家有流水,户户有垂杨”的独特风貌,而且丽江古城还以没有筑城墙而闻名。却因一些原因在2007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批评。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一次次向我们发出我,需要关爱的呼喊。丽江古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又能为丽江古城做些什么?

活动三、保护丽江,我来出力

组织学生分角色分析丽江古城保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出谋划策。

1、欣赏世界遗产聚落风采图片集。懂得珍惜世界遗产。

 

 

 

 

 

 

 

 

 

2、阅读关于丽江古城发展与保护材料。

 

 

 

 

 

3、讨论:丽江古城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讨论;为丽江古城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

总结

通过大家的讨论,老师或多或少地看到了同学们对保护世界遗产的爱心和热情。希望这些爱心和热情,不仅仅停留在大家嘴上,更多的体现在行动中。用我们的行动去撑起这些富有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蓝天。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本节课作为模式探究课,较为清楚的展示了地理教研组“五环”教学模式,对模式的应用和完善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现将本节课后的思考总结如下。

在模式展示方面,本节课完整的运用了地理“五环”教学模式。情境导入运用视频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将学生探究聚落的环境。基础自学中按照学生会的不讲的原则安排学生自学后分享自学内容,对自学内容巩固提高。探究题高中发挥学生课堂主题作用,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所学地理知识针对本节课综合运用,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回归生活中,将现实聚落丽江古城和世界遗产知识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教育学生有保护聚落意识和热情,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在课堂生成方面。一节课的课堂生成决定了这一节课的高度和深度。本节课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活动中,大部分同学能够说出两种聚落在生产方式和景观上的差异。个别同学创新的描述了两种聚落在颜色等差异,思维的开放性感染了课堂,为后一个活动做了非常好的铺垫。在“对特色民居归位探因”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将对能力要求特别高的原因分析总结出来,体现了学生平时积累的地理素养。但是在此活动中,难度过大,引导不足,使得有一少部分同学理解难度加大。

在知识落实方面。本节课课堂难度设置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稍微偏大。因此教学过程参与学生虽然很多,但是面对全体学生的知识落实做的不够到位,需要后期调整复习落实。

其他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语言的严谨和教学评价手段的多元性。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学反思(精选3篇)[本文共512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