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听课心得体会
xxxx年6月7日早上第一节课,听了曾英雪老师的语文课《乌鸦喝水》。她先进的教学理念、灵动的教学智慧以及对学生的关爱都在她细腻、亲切、活泼、风趣的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流淌。学生在这一堂课上获得了切实的发展,我也深受启示、深感佩服。曾老师用这样一节课,让我明白了课上应该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让人感觉豁然开朗。
首先,这是一节有语文味的课堂。
这堂课曾老师眼里有学生,心中有文本,扎扎实实教语文。教孩子读书,一句一句读,每句话都读得有味道;教孩子认字,一笔一画地教,让孩子牢牢地记住每个汉字,了解字的意思,端正美观地写好每个生字,同时她不但教孩子们掌握生字,还教会他们怎么去学。教师在教学“渴”和“喝”一组形近字时,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进行汉字教学,并利用学生识字过程中,前期的经验帮助后期的学习,使得识字学习成为一个逐步提升和相互联系的系统。教师在教学时,引领着学生正确系统地理解生字各部件的含义,并且能细微地辨别形近字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以琅琅上口的“顺口溜”作为对这个教学环节完美总结。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发展为基本需求。
其次,这是一节灵动的课堂。
这堂课教师引领自然,学生学得轻松,灵动。曾老师语言充满智慧,各个环节的设计独具匠心,轻松自然地驾驭着整个课堂。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环节,都显得淡定从容,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引领。同时曾老师不断地运用新花样刺激着孩子们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随和,孩子们舒展,那充满稚气充满童趣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曾老师的眼里有孩子,她懂孩子,所以这堂课至始至终把学生放到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第一位,让学生有不断探索新知的欲望,体会到不断获得新知的乐趣,并能从中感受到幸福。
记得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就曾提到过: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还有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上课。于是,孩子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也行,先上算术也行,都是可以的。即便是刚入学的孩子也是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的。上课多半是自习的形式,学生们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到老师那里请教,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位子上来,老师会耐心地讲解,直到孩子们弄懂为止。然后,老师会出几道例题,这样就开始了新的自习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能从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心情自然非常愉悦。而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放学之前做完就可以了,并且也是都能够完成的。这样上课,不但学生爱学,并且随着小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够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上课方法。所以,小豆豆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
曾老师的教学方式虽跟日本巴学园的不一样,但她朴实的言语,灵动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堂,什么是幸福的语文课堂。
第2篇:
《乌鸦喝水》教学案例与反思
应办二小 殷艳萍
课前透视:
《乌鸦喝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9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课文讲的是一只乌鸦口渴了,发现了一个瓶子,可瓶口太小,水不多,它放进石子喝着了水的事,可以看出乌鸦很聪明,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这个故事内容简单明了,一年级学生大多听过。
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即时发生的错误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利资源,处理得好,更成为一堂课的“亮点”。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而是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说实话,我和很多老师一样,都十分害怕这些“意外”发生,怕这些意外脱离了即定的教学目标,脱离了设计好的教学轨迹,以致自己无法驾驭而耽误了教学时间。然而,课堂并不是象我想象的那样完美,意外的还是发生了。以下就是我在课堂上遇到的意外事件。
教学片段:
师:一只口渴的乌鸦到处找水喝,最后喝到水了吗?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乌鸦喝到水了吗? 生:喝到了。
师: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生:它把石子装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是呀!好聪明的乌鸦,遇到问题能开动脑筋,想想解决的办法。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你说呀!
生:我觉得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因为石子把水淹没了。
师:我们平常说水淹没石子,怎么说石子淹没水呢?
生:是的,我在玩过家家的游戏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师:你有什么方法证明吗?
生:有。
师:那你演示一会吧!
生:拿了一个杯子,装了杯子的五分之一的水,然后放进石子,石子是把水淹没了。
师:是呀,刚才老师没有想到呀,如果是在杯子里的水很少的情况下,石子是把水淹没了,乌鸦是喝不到水了。这就要看看对瓶子里的水的量怎样描述了,其他同学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刚才他那一演示就很清楚了。
师:但在课文的描述上,乌鸦是喝到水了。课文中是怎样说的呢? 生:瓶子里的水不多。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水不多是说:“水不会很少,可能只是没有装满。”
生:可能是水不多也不少,我是从图上知道的。
师:水不满乌鸦就喝不到水了?
生:因为瓶口小,加上水不满,所以才喝不到水的。
师:是的,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较深了,观察得也很仔细,就是因为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才没有喝到水的。
教学反思:
在本案中,我以一个平常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地从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也是我在备课中所需要的。然而,课堂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地进行。”就因为课中的意外生成了美,惊醒了我的思维,学生的那一问恰是我未曾想到的,通过学生的疑问,激活了我的思维。我原以为学生都会说乌鸦能喝到水,但却有一学生另外,提出了乌鸦可能喝不到水。这一问是我在备课时从未考虑过的问题,这可能就是情境的瞬息万变,情况的错综复杂。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我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了学生的听众,听他把话说完,而没有及时地抑制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之处演示出来,在本案例中,杯子、水、石子,都很容易得到,通过学生的演示,其他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了什么情况下投石子水上升,什么情况下投石子水淹没。从而让学生理解了“投石子”不一定就会使水上升的道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
在本案中,正因为这一意外的提问,学生的实验,才使我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从而通过我的有价值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动脑,深入地思考。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的质疑,释疑,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质疑、释疑的机会,学生才敢说、敢做。同时这意外的事件也凸显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是一门艺术。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教育应该是万花筒,在不断的旋转中变化出无穷的美丽图案。而教育的成功,光*泛泛的表扬、批评是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的。一次契机的捕捉将使孩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将会让我们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最后,我想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让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