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精选多篇)

时间:2024-06-04 14:23:11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精选多篇)[本文共9302字]

第一篇: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看完三毛的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对于一个看似平凡,柔弱无依的女子,孤身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气。我除了钦佩与羡慕,我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形容词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三毛与丈夫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虽然住在贫困区,但家里的装饰,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来。用棺材板制成桌子,书架等。但确实是充满艺术。他们在精神上追求,不拘于物质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说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裕的。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生活处处有精彩。在撒哈拉沙漠这么艰苦的环境下,三毛依旧活的这样精彩,还有什么困难我们面对不了呢?在她的故事里,看到的是她恒久不变的爱,她爱每一个人,爱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尽管撒哈拉威人是那么不可理喻,连吃饭的餐具都要借她的,小孩都跟她要钱……爱总是可以让人体味到温暖的,爱总是可以消融一切,爱一切,都会是圆满的,三毛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直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

三毛曾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人活着,就应该有理想与抱负。我们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让平淡的生活注入爱的情愫,让爱滋润生命的心田。

第二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后记中写道:书不管大小,都可以成为灾难,并且主要是作者和编辑的灾难。

一本书,想给读者带来印象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要有好的影响。

初见三毛,是在两三年前,那时在图书馆的三楼名人传记类的书籍中发现一本书的封面很特别:一个穿着白色长裙的女子,身子斜躺地倚在方桌旁,乌黑的长发散落地披在肩旁,眼睛散发出犹豫的眼神。

我好奇地翻了翻,原来是个“评传”,在讲三毛的一生和作品,我粗略地看了看,现在已经没多大印象了,只知道很多读者对她的评价很高。

那时我有点想去看她的作品,但我又不敢。在我思维里,女性作家总是带有很多感性的想法,文章里有很多千思万绪,就像“岸啊,我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明天我们又在另一个纬度相遇”这样的缠绵。

所以我不敢看,怕看了以后自己的思想又驰骋万里而不能安定。所以我宁愿看《北京法源寺》里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那样的悲壮,宁愿看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远大志向。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了什么。 无意中在qq中认识了一个笔友(暂且就这么称呼吧,因为找不出其他比较好的词来代替了^_^),看了我几篇日志之后,说,我太理性了,得多看一些其他书籍,拓展一下自己的思维。

后来我想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感性的呢?

离我家不远两三里有个佛堂,每年春节妈妈总会叫我们去拜佛,祈祷平安。 虽然我不信佛,但佛家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份子,而且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文人。看了一些佛书后,了解到古代的和尚都是很有修养很有高深的文化涵养的。也看了一些高深大德的参案,对那些大师的惊人毅力深感敬慕。 所以这几年去拜佛祖时,总是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的,而且每次回来后,我总想从佛堂那里拿一两本佛经回来研究研究。但每次妈妈总是不肯,她心里是矛盾的,自己在求佛,叫我拜佛,又怕我看佛书,呵呵。

负责打理佛堂的是一个女居士,妈妈叫我管她喊“老姨”。自从妈妈跟她说我上大学后,每次去,她都会对我特别地关切,哈哈。老姨叫我求个签,叫我告诉佛祖说我在读大学,祈求平安。这一次,我不再像常人那样祈求荣华富贵、高中状元^_^我庄重地跪拜了三次,然后拿着签筒,一边慢慢地摇晃,一边跟佛祖说:我读大学,考研,向佛祖祈求家人平安就行了,不求别的。

过了很长一阵子,一个签奔出来了,我拿着它对着签书看,一行字:抱薪救火火增烟,烧遍千千及万千;若问荣枯并出入,不如收拾免熬煎。而且还是上吉(好签^_^)读完以后,我会意地笑了。

连佛祖都知道我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我怎么还敢说我是理性的呢?现在回头看我写的文章,确实是理性的,但那是真实的我吗?好像不是,难道所追求的真的像我所写的那样吗?我问了内心的自己,好像不是。但我求的是什么? 刚认识的笔友给我介绍了《撒哈拉的故事》,好像就是来指示我去寻求内心的答案一样。

在图书馆找了半天,才把三毛的这本书找到。回到教室后就迫不及待地看了。 乍看第一章《中国饭店》,分明就是在记事嘛!我边看边猜测,如果她这样写下去,看来我也能像她那样记下琐事,也能成为作家了。但我错了,三毛的故事写得太真实了,真实地让我反思。

三毛说,她用真实的笔记下最简单朴实的故事、书写现实的自己。这就是她的写作追求——非小说式的记事,写出最真实的自己。

三年前第一次接触了余秋雨的书(高中时几乎没看课外书^_^),觉得余秋雨的故事很好、思维很好,很励志,很适合学生读者。在他那《霜冷长河》的随笔中,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但总觉得余秋雨写得不真实,有点添油加醋的料。后来他写了《千年一叹》被很多学者批判,说他写出的东西有所保留,所以我就没去看《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也许每个男人心中不想表现出他软弱的一面吧,所以在男性作家的书里,总是那么的执着、那么的完美。

后来看了季羡林的沉思录,季老说他一生从不说假话、虚伪的话,推崇说真话、讲实话。看了我欣喜万分,想到自己曾经的我行我素、推崇人与人之间坦白地说真话,好像感到有点慰藉。但我错了,季老的真话不是指可以为所欲为地胡乱说话,而是要讲无愧于心的真话。

这就是我对“抱薪救火火赠烟”这个谒子不感到惊讶的原因。

我想,不管男的还是女的,在看《撒哈拉的故事》都会欣赏三毛这不拘世俗、敢想敢做、心直口快、开朗大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也会羡慕三毛有个懂她的丈夫荷西。

懂你的人……此处隐藏4517个字……断想去追寻二人的生活故事。一如书中写到:“我的爱有多深 ,我的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在超越以往流浪文学的三毛作品影响下,无数老少为之倾倒。敢爱敢恨,敢想敢做,把每一天都当做充满希望的未来对待,人生就是美丽的。尽管三毛的后续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有着对荷西无尽的怀念,甚至在最后自己结束了生命,但无疑都是对爱情的忠贞,对生命真谛的追求,像《牡丹亭》中的那句:情不知何所起,一往情深??这些都值得人们铭记,怀念,尊重,也给人启发。对待爱情,要忠贞要从一而终;对待生活,要怀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下一刻;对待亲情,带着感恩的心,懂得珍惜??让今天把明天变特殊,这也是旅行别样的意义!

wellpast

第五篇:随笔三毛之死—《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缘由三毛之死~随笔

很早就读过三毛的几篇(本站 推荐wWW.)文字,也深知她的结局是了结在自已手里,本无心写关于她的死。但这几日,空闲时,在电脑上翻着她其他作品随便看看,当做消遣,曾经听说,《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在大沙漠中的生活随笔,因为是随笔,我也就下载过来看看,经过这几天,也就对三毛了解更深了,关于她的死,有如骨卡在喉,不得不一吐为快耳,继而去写一些“陈词滥调”及所谓感觉,聊以慰己。

三毛与沙漠结缘,她自已曾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的,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很显然,沙漠给她似曾相识的感觉让她决心追求,于是她孤身一人来到条件异常艰苦的撒哈拉大沙漠,在别人看来,如此疯狂的举动似乎不可理喻,但对三毛来说,她却不以为意,在沙漠里东奔西走,开始了多年的沙漠旅行。

不要以为三毛身体好,能受得了苦。其实她的朋友曾经回忆,一般人能轻松做的体力活对她来说简直就是身体上的灾难!但她却在沙漠中生活那么久,和丈夫荷西享受沙漠中的乐趣,“乐趣”这种感觉,完全可从她在《撒哈拉的故事》的文字中体现出来。

说到他的丈夫荷西,据三毛描述,他是西班牙人,几乎满脸粗狂的胡须,一头乱糟糟的头发。我也在网上搜到了荷西的照片,说实话,长得真不咋地,可我掏心窝说,荷西绝对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男人,好丈夫,他有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眼里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比如说陪三毛去很远的地方寻找美丽的贝壳,差点性命不保;“纵容”三毛偷看撒哈拉威人洗澡。可以说荷西的身心里面是最接近三毛气质的人。当初荷西为让三毛留在自已身边,一无所有地,木头木脑地向三毛求婚,三毛答应了,她将一些感受写进了《撒哈拉的故事》的文字里“我们是一种平淡而深远的结合,我从来没有热恋过他,但我真的觉得特幸福!在这个人决定为了爱情去沙漠里受苦时,我心里就已经决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他们结婚前,荷西努力工作(他确实是个好男人),租了一座小房,房子里一无所有,三毛和荷西却两人联手,用他们的手工作品,艺术地布置房间,将那座小屋弄成沙漠里最美丽的童话王国!

事实上,三毛的心里装载着整个撒哈拉沙漠和整个荷西。他们是三毛最大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

写到这,我不经回忆《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是奇妙沙漠生活的文化沉淀。书中介绍沙漠中种种文化现象以及沙哈拉威人的生活习性。当然,在沙漠中生活,对三毛来说,除了快乐怡然,但也免不了难过忧伤。当三毛与荷西刚结合时,艰苦的沙漠环境让他们过得并不宽裕,为让三毛过上好日子,荷西常常加夜班(确实是个好男人!),沙漠的晚上,大多时候停水停电,只剩下三毛一人留在家里,独自点着白蜡,看腊的眼泪流成怎样的形状。。。。。。在那些时日,当荷西为赶夜间交通车回工地,三毛等他将门搭一下带上时,她居然就无理性地流

下泪来,会冲上天台,看着荷西的背影,继而下去追他,拉着荷西站住,此时三毛双手深插进口袋,顶着风哀求荷西;“你留下来好不好,求求你,今晚又没电,我一个人,怕。”此时荷西会很木地紧紧抱住三毛(确实是个好男人!),两个人一起流泪,两个人一起悲伤。

需要提出的是荷西很木,十分十分的木,三毛自己也曾说:“荷西像是无一点温柔的资质。”其实,荷西骨子里所隐藏得温柔足以让三毛感动一生。在我看来,荷西具备好男人的所有特点,会工作,会疼老婆,会浪漫,会生活。。。。。。当然,缺点就是不会做饭。

荷西多年来的努力工作,加上三毛写作上不菲的稿费,生活也就越来越好,父母的来信以及读者们的来信越过万水千山,带来无穷尽的祝福,那时的三毛,很满足,也很快乐,别忘了,三毛是个极感性的人,她的快乐与哀愁,很简单,但却很深刻。

还来谈谈她的母亲,母亲很爱女儿,时时刻刻都在为女儿祈祷。以前,当三毛决定远行沙漠时,母亲是极不允许的,她完全不相信三毛能受得了那样的苦,但最终留不住女儿。当女儿走后,母亲只能带去大堆大堆的关怀和祝福。三毛确实也在沙漠中吃尽了苦,每当难过想到母亲时,她会说:“如果母亲有千里眼,看到女儿所受的罪,一定会在万里之外软弱地放声大哭起来。”母亲对三毛的爱如此深刻,更何况,母亲在三毛自杀后。

三毛确实自杀了。

荷西的意外辞世让三毛深受打击,在荷西死后的那段时间里,三毛像是个丢了魂的女子,在那时间段里,三毛的文字中,满溢哀凉的情感,我们再一次不要忘了,三毛是个极感性的人,而且还是个女人,终究是一个女人。

在三毛前几次自杀未遂后,她简单给父母的原因是“生活太悲苦”,一听这话,我突然会想到,季羡林谈佛学时曾说;“生活太悲苦,也就有了佛。”

三毛到头来还是自杀了,父母留不住,读者留不住,她自已更留不住。至于她以什么方式自杀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谈了这么久,三毛之死,前面发了大量篇幅写了三毛自杀前的生活,写得也不详细,稀稀拉拉的。但我真正要说的是,我认为,三毛的自杀肯定和荷西,沙漠有莫大的关系,我前面提到,荷西和沙漠是三毛最大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如今,在沙漠里生活久了,属于前世的乡愁还完了,再加上荷西的意外死亡,让她无法再面对生活,于是她想到解脱,解脱完了,留下自已一大堆文字,文字中充满快乐和凄苦两极感情,她死后,让她成为情感特别迷离的人物。

我一直相信,人生中的每次坎坷过后,必定平坦,免不了不如意。但当试着去跨越坎坷的时候,请千万保持自已心中那份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就算破灭,也要迅速寻找自已的信念。这一点,我这里一个可爱小侄女一句话倒提醒了我:

“你现在不能陪我玩,那我自个玩去。”小孩子天真无暇,最深知快乐的简单,总不会在不如意的事情上纠结很久。

季老的人生座右铭,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想想季羡林老先生在自己百年人生中经历的实在太多了,是最了解人生和生活不过。人,总得有一个方向,有一份寄托,有一个自己的态度。

另外,我从网络上也找到了在三毛死后,别人为她写的人物传记,我看了一下序言,却看到作者总在说三毛生平是如何如何的好,我实不忍心再看下去。。。。。。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精选多篇)[本文共930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