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归来观后感---咫尺天涯
电影归来观后感---咫尺天涯
我从未有过那么强烈的渴望去看一部电影,唯有《归来》。可以说一是为陈道明,二是为《陆犯焉识》、严歌苓,三是为其他的大腕(毕竟看腕儿们云集演戏是很享受的事情)。我是去年获悉要拍摄《归来》的,当时心里就升腾起一种非看不可的感觉,一直到今年。在我的期待下,终于上映了。
在看之前就看过评论、听过议论,说是在观影时哭的稀里哗啦的。我做好了十足的心理准备,看完后的感觉说不出,就像胸口被人拍了一掌,却吐不出鲜血,这种郁闷感和压抑感。那种年代,亲人都不能相信,被命运捉弄的俩人,明明相见却不能相认,这就是“有一种咫尺叫天涯”么。好可悲!
陆焉识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但在文革的背景下,他只是个时代的玩具,高傲如他,最终也无奈的接受现实。冯老师温婉坚韧,为了陆教授,苦苦等待多年。结果后半辈子无望地等待着“未归来”的爱人。丹丹更可怜。无辜的她受父辈“影响”,毁了前途不说,还要忍受着背叛的内疚感,心理负担永远都是最可怕的。
电影看得我意犹未尽,这仅仅是由《陆犯焉识》的最后几页改编。我去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评,一种极尽夸赞;一种极尽批判。我决定从原着中追寻真相。我没看过这本书,《归来》点燃了我的热情。我已把书买下,待我翻阅,灵魂将得到升华。
第二篇:咫尺天涯
七月,炎热铺天盖地的围剿了大地,席卷着一个无法保持安宁的世界。 云,被风吹落的支离破碎,让蔚蓝的天空更显得空旷遥远。
日子越发过的繁忙,却是多了琐碎,少了静谧。 在这些混沌的繁忙里,某些情绪却注定无药可医。 尘世的繁华无法渗透无处不在的寂寞,我终于不再抗争,用最后一丝的倔强固守着属于自己的心事,躲在无限延续的墨香里
,寻找心灵的孤独。
也曾尝试用喧嚣来提升心灵的温度,却发现总是置身于别人的风景之外。是否,那是因为这道风景线里,听不到你的呼吸,觅不到你的回眸,注定无法触及恒心的暖意,从而放任了我湛蓝的忧伤。
我相信,来自天涯的思念,不应该用时空和距离去衡量。 如果是用心的跳动去衡量,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也会仿似近在咫尺。
(推荐打开范文网wWW.)仰望着夏天的星空,让时间的脚步去盈满一室的相思。 或许,红尘中太多凄美的故事,终不知要怎样去倾诉才能完美。 殷切希望那些不染纤尘的过往能够定格,成为红尘里一出最完美的印记。
哪怕季节的凉风最终吹走了夏日的余晖,我在天涯之外仍旧钟情于留在天空的温馨。 请别试图拆卸我心灵执着的漂泊,任由默默蠕动的神经苦苦追寻着落日与夜色的依偎。
将光阴落鸿于翘首沧桑的文字,夏殇之后,我愿化作一颗落拓于你心湖的陨石,希望在瞬间灿烂之后,能荡漾起你心灵深处醉人的涟漪。
纵然天涯,或许咫尺。
第三篇:咫尺天涯
咫尺天涯
咫尺与天涯,是距离的两个极端。白云飘浮的尽头,水天相接处,那里应当叫做天涯;彩蝶飞舞的窗外,含苞欲放的花蕾,
这里无疑应叫咫尺。这就是神奇得带点蛊惑的距离,这就是美得有点迷人的距离。
“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雾里看花,楼头望月,草色遥看近却无,距离可以产生美。然而,顾城诗云:
很远”。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将情感拉得迢迢又远远。即便近在咫尺,却如远在天涯。
不知道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当然,我
所说的距离并非此话中的爱情。我想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我都会有同一种感受,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和事因为距离而疏远。只有经历过这种疏远的人,才能体味到其中的深意。当你在街头遇到了几年前的一个老朋友,你亲切得想他打招呼,可他却对你毫无印象,记不起你是那个曾经的谁,那时你或许会忽然觉得你与他之间的距离是那么远。因为距离,因为时间,将一切都淡化了,一切都被封存在遥远的记忆之中。当你站在一个有几百双陌生的眼睛注视的舞台时,你或许会觉得你离他们的距离好远,因为你的心灵无法找到寄托,一切是那么地恍然,一切是那么地孤独,你孤独地在别人的注视下展示一个或真实或虚假的自我,只因为博得那在距离间回响的掌声。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有朋友,但是有多少时候我们会将真心倾吐给对方呢?彼此之间貌合神离,在那段距离之间将自己虚伪地包装,渐渐地开始疏远。即使朋友间是形影不离,然而他们的心总是排斥着对方。这就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无过于每个人心灵之间的距离。这距离存在于无尽的思绪间,存在于无尽的揣测间,存在于无端的怀疑间。它比天与地之间的距离更远,比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更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呼吸着同一片蓝天下的空气,沐浴着同一片大地上的阳光,独步在同一座城市四通八达的街道上,时常抬
头仰望那被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天空,可我们常常擦身而过,更或是轻描淡写地曾相视一笑。我们的距离如此遥远,远得只能相视一笑甚至只是默默间低着头擦身而过。那不是单纯的地域空间的距离遥远,而是每一颗心与心之间这个无形空间的遥远。遥远得让人害怕,也许你在很远的地方已经察觉到对面走来一个朋友,有种冲动想和他打个招呼但却没有勇气站出来轻轻地说声:“朋友你好。”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为他祝福,然而我们之间却因为默默而渐渐疏远。你心中是否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现代的科学技术的确可以拉近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即使相隔万里,身处地球的两端,却也可以通过网络联络;随着高速交
通工具的出现,也许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以抵达目的地。然而当人与人真正走进时,我们是否依旧感到孤独呢?空间上的距离很容易超越,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却要怎样拉近?
,去感受与你咫尺之间的朋友,送去一声亲切我们应该试着去打破这种遥远的距离,拿出你的勇气和真诚去换别人的真心,
的问候,适当地送你朋友一些无需回报的掌声、喝彩。
从此岸到彼岸,是路程的距离,我们不倦跋涉,在跋涉中感受风景,感受生活,感受酸甜苦辣;从此时到彼时,是岁月的距
离,我们不倦奔走,在奔走中体验过去,体验现在,体验悲欢祸福;从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我们不倦往来,在往来中品尝苦恼,品尝人生,百般滋味皆备的喜怒哀乐。
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就是爱与爱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出发,那就是梦与梦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拉长,那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缩短,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
第四篇:咫尺天涯
咫尺天涯李亚晨
咫尺天涯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距离很近,但是很难想见,就像在遥远的天边一样。”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并不少见,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了这种情况,就拿情感方面来说吧。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小说、电视剧、电影中豆市场发生,或许许多人都已经感到麻木了,但是万事有果必有因,这些事情出现的背后的原因却常常被人忽视
就说当今很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新白发魔女传》。许多人对这部影视剧已经耳熟能详了吧。剧中的卓一航与练霓裳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两人真心相爱却屡遭变故,最终成为仇人,为爱所伤。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结果为何会是这样?不就是因为人们的物质与愚昧一味的认为练霓裳为魔女,而卓一航确实名门正派的弟子,自古以来,正邪两道势不两立。最后两人众位能摆脱世俗的禁锢,为爱反目成仇,刀剑相交。但是如果当时人们只要有一丁点包容的信,或是把事情的真相调查明白,结局也许不会是如此不堪,那么这将是一段完美的爱情。在当今社会亦是如此,许多人由于家庭条件等各方面原因最后只能咫尺天涯。并且此类事件还不占少数。荣国人们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开明,把陈旧老套的世俗放开,也许这个世界便会光明一点。
咫尺天涯并不是什么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它只是这个社会预付的产物,是被世界所抛弃的产物。人们的思想如果能够不被这些腐朽的文化所侵蚀,这个世界一定不会是如今的状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文化发展应当推陈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让先进优秀的文化充斥在整个社会,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动人,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
如果人们能够做到这些,那便不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双栖,那也不会有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悲惨爱情,变更不会有那么多人为爱而伤。
众你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让人与人之间只是咫尺,不再天涯。
第五篇:电影归来观后感笔记
电影归来观后感
北京近几天气温高达40度左右,异常的闷热,心情好压抑!不知是不是高温的原因?还是身体里哪根精神搭错了,我的心情很不好,真的好想哭。终于有拍“右派”家庭妻离子散、家迫人亡的电影《归来》了,张艺谋也真会选择放映季节。我平时很少去看电影,因为《归来》电影剧情与我家的遭遇很相似,所以想看。知道看这部的电影无疑是给自己伤口上撒盐,然而,我好想为母亲、为父亲、为自己撕心裂肺哭一场!
我早早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看见旁边一位白发老者是由家人陪着座着轮椅来的,想来他也是有故事的人。我们来这里是看什么?回顾什么?能得到什么慰籍?说不清楚,我想可能只是找感觉,想通过电影,看看那场反右运动年仅30岁的父亲,被迫害致死的心声,感受母亲守寡一生等待丈夫归来的痛苦。还异想通过电影,身体产生一种幻觉领悟父母的心声与关爱吧!
《归来》影片主要描写右派丈夫陆焉识,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潜逃归家,妻子冯婉瑜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想到女儿的前途,最终没能与一门之隔的丈夫相见。一颗在女儿和丈夫之间来回游离的心在流血!在备受煎熬后,婉瑜最后勇敢决定:到车站去赴丈夫的约见,却遭女儿为想担任舞蹈主角而出卖。十几岁的丹丹,父亲三岁离开他,从小就接受父亲是右派是敌人这样的思想教育,在丹丹心中,父亲的形象坍塌变形。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再次归来时,患病的冯婉喻却已认不出自己的丈夫。陆焉识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仍然每天到火车站去接他。
电影放映期间,我能听到有人在哭泣,散场后有人的眼睛是红红的,我想也许正是电影作品艺术魅力所在。看这样一部与我家庭会遭遇相似的电影,我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之中,原以为我会哭的一塌糊涂。但看了《归来》之后,我心里五味杂陈,虽然我家的遭遇并不比《归来》好,但在那样扭曲的年代,我们一家人没有散失人性的理智,这让我很欣慰!
在我看来《归来》三口之家,家庭成员伦理背叛,每个人所承受痛苦的起因,有来自他本身的自私。父亲背负罪名潜逃回家,想念亲人却不想会连累自己最爱的人;母亲怕受牵连,拒丈夫门外不见,不想丈夫内心的煎熬;女儿为了担任舞蹈主角,出卖人性本真的伦理。张艺谋的电影《归来》,演绎了人生的生离死别,血泪痛苦,百感丛生,五味杂陈。在那样的年代里人性的泯灭,尤其是政治与人性、亲情、爱情、友情的扭曲,有时到了极端尖锐、势不两立的地步,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在心灵深处烙下了无以抚平的巨大伤痛。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值得我们思考!
我也是四岁时,父亲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劳改。父亲走之前给母亲写了一万多字的绝笔信,为了爱护亲人怕家人受到牵连,父亲写信要求母亲与他划清界线,这篇《立在心里的墓碑》是我09年写的,当今天再次看到父亲写给母亲这封信的结尾时,我仍然会满眼泪水感动的心痛!父亲到北大荒二年以后饿死了,母亲没有看到父亲的尸骨,她一生未嫁人幻想着丈夫有一天能归来。母亲带着右派老婆坏名声,文革期间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在母亲精神就要崩溃时,想到我和弟弟还小,她没有自杀,忍辱负重独自抚养二个孩子。工作组和学校做我们工作让揭发母亲,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压力。母亲关押期间弟弟12岁我14岁,那年我们盼望着母亲回家,为了让母亲恢复身体。我和弟弟每天捉“土鳖”捡“知了”壳卖钱(药材),为了省钱弟弟每天去菜站捡菜叶。
1969年上山下乡时,我们这一届正赶上是全锅端。记得去北大荒前,我做了一件今生伤害母亲最深的事。因为父亲死在了北大荒,母亲坚持要我留在北京不走上山下乡的路,不给我户口本。我很不能理解母亲的心情,每天与母亲大吵大闹。想到同学家庭成分好的都报名了,我如果不走一定会牵连到母亲受难。命运的安排,总是叫人无奈。母亲送走了丈夫去北大荒,10年后又送女儿去北大荒。有人说:一件错误的事,不能重复二次。北大荒我们家二代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71年也是到北大荒二年后,我得了重病差一点死了,把母亲吓坏了。想想政治运动专制主义桎梏下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多少原本幸福和睦的家庭,到后来落得妻离子散、家迫人亡的悲惨结局!
电影《归来》虽然妻子失意了,但最终他们一家人团聚了。我的父母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生没能在一起,死后也不能在天堂相见。2014年和2014年我曾二次回北大荒寻找父亲的骨灰,想把父母安葬在一起,遗憾的是我找不到父亲的骨灰,它成为我终生的遗憾!我看过许多右派写的书,在中国随便那个右派家庭故事拿出来,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一部悲欢离合的电影。
开始写博客,我是因为母亲的离世。想到我们这代人正在衰老,那些历史正在慢慢被遗忘。今天六十岁以上年龄的人,大都对“文革”都着深刻的印象,且这种印象让他们感到异常的苦涩。我们是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见证者”,很多人也是“受害者”。它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类浩劫,这种灾难给人的心灵造成很深的“创伤”!我终生没有享受过父爱!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一切还能归来吗?